《換日線》疫情下自英返台,工作有「變好找」嗎?新聞所碩士畢業生,分享兩國求職實況

當新冠病毒持續發威,將世界各國鬧得人仰馬翻,防疫相對有成的台灣,逐漸吸引外籍人士前來,更掀起一波海外人才回流潮。然而,現在回台找工作,真的有如想像中的容易嗎?

Photo by Ben White on Unsplash

橫跨 2020 年,我們走過歷史重要的一頁,揭開「後疫情時代」的序幕,許多媒體誇飾地形容,台灣與多數國家正過著南轅北轍的生活,如同自成一格的平行時空,落差之大,令人難以置信。

這份巨大的衝突感,直到我解除隔離,走在繁忙的台北街道,才切實領會。電影院、健身房、服飾店皆正常營業;餐廳、咖啡店、小吃攤高朋滿座;百貨公司、夜市人潮洶湧,這些台灣人眼中再正常不過的城市榮景,如今已是西方人夢寐以求的生活樣貌。

回想在英國的日子,從去(2020)年 3 月至今,政府接二連三的宣布封城、頒布禁令,因防疫政策無法營業的商家,雖獲得官方補助,部分仍不敵長期入不敷出的經濟窘境,被迫走上永久歇業、經營權轉手一途,其中包含在台灣較耳熟能詳的英國品牌 Clarks、TOPSHOP 等,都面臨財務危機。過去在威爾斯首都唸書時,常光顧的一間 TOPSHOP 主門市,也將在第三次封城後不再重啟大門。

而遠距辦公、留職停薪早已成常態,即使封城期間政府祭出相關的配套措施如 Furlough Scheme,且屬於低收入戶、不幸遭到裁員的民眾,都能透過管道申請補助,但整體經濟仍不停下滑,公司行號為了降低成本,只好縮減人力,導致職缺減少、失業率走勢向上,不論是應屆畢業生還是轉職者,都深受就業市場萎縮影響,待業多時、求職未果。

嘗試過後,我決定在冒險的路上折返

本地人找工作都如此艱辛了,更不用提需要工作簽證的外籍人士。以留學生為例,畢業後若想延長居留時間,就得從學生簽轉工作簽,而必要條件就是找到能提供贊助的公司,雖有一份官方提供的企業名單可供參考,但每年都可能有變動。

若有公司想成為簽證贊助人,必須另外提出申請並接受審核,手續繁複、曠日費時,鮮少企業願意多走一里路,為海外人才提供機會;加上前文曾提及的「勞動市場測試」,英國公司在錄用外籍人士、協助辦理簽證前,須先證明沒有本地人能勝任該職位。

好消息是,自 2020 年夏季開始,由於簽證制度調整,留英畢業生能在當地待上 2 年之久,以利求職及開展事業,並不再受到勞動市場測試制約,簡化了僱用流程,預計也會提升雇主錄用外籍人士的意願。不過因疫情而導致的就業困境,可能還會持續延燒,是求職者值得列入考慮的重大問題。

談到新冠肺炎對英國就業環境造成的影響,與我同期畢業、取得新聞碩士學位的同學們,大概都心有所感。我在倫敦的整整 3 個月,發了上百封求職信,不是杳無回音,就是收到婉拒。當時投遞的工作類型主要為行銷、公關、業務等,而對於無提供簽證的新聞媒體,則尋找短期實習機會。

身處在物價大約台灣兩倍、房租月繳近 2 萬多的倫敦,眼看生活愈來愈拮据、疫情的嚴峻程度卻不見好轉,我終於向現實投降,冒出「此地不宜久留」的想法,並在去年 12 月,揮別海外就業的計畫,毅然決然搭上返鄉的飛機。回到如今號稱「全世界最安全」的台灣,期盼少了病毒的肆虐,職涯規劃便能儘速展開,替所學找到用武之地、投身真槍實彈的職場環境。

但是,現在回台找工作,真的會如想像中的順利嗎?

回台求職的真實情況與觀察

我一下飛機、開始 14 天的居家檢疫後,立刻進入一邊調整時差、充分休息,一邊修改中文履歷、搜尋記者職缺的求職狀態。比起在英國求職時,以「先求有、再求好」的心態,大量投履歷;回國後,由於少了具急迫的經濟壓力,我開始以「重質、不重量」為原則,從一家媒體的自我定位、新聞深度、議題選擇,到團隊運作模式,無一不仔細研究,並針對這些面向,評估與自己的特長、興趣是否吻合,確定有嚮往的職位才會寄出履歷。

至於台灣的媒體環境,針對電視新聞來說,內容仍偏向報導政治口水戰、相對較無關緊要的民生事件(如:大包鹹酥雞份量過少),記者的薪資水平、福利也無大幅改善,且圈子小,當有職缺時,主管大多會優先透過關係,請同事或業界友人引薦人才,其次才是藉由人力網站或其他平台,主動上門求職的應徵者。隨著數位時代的快速變化,即使電視新聞皆轉型、拓展出以網路為主的「新媒體」,報導品質卻依然參差不齊,並以即時新聞為大宗,強調快速、大量、標題聳動。

而許多新興的數位媒體,雖在近幾年如雨後春筍般出現,並開始嚴格把關新聞內容,著重深度報導與國際時事,但目前徵收「記者」一職的單位並不多,反而是資訊軟體、電腦工程等,技術性的職缺開放較多。其中的原因,或許是源於網路媒體的運作方式,其所需的內容生產者,數量無須龐大,且當前的經濟狀態,多少仍受疫情影響,公司人力需盡量縮編,因此文字記者在目前的就業市場上,恐怕有供過於求的趨勢。

再者,由於疫情三番兩次的在歐洲升溫,英格蘭政府決策又時常反覆,更因為病毒變種的爆發,傳染情形幾乎失控,而美國的情況亦然,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。因此大量應屆留學生紛紛更改計畫、直接回國,造成擁有留英、留美學位的人,比往年增加許多,在雇主眼中,國外學歷恐怕不如從前稀有與搶手。

單以科技業來說,許多偏好錄用國外碩士以上學歷的企業,職缺名額並無顯著變動,符合資格的應徵者人數卻上升,導致競爭加倍激烈、個人錄取機會下降。身邊就有認識的友人,頂著英國留學回台的「光環」,試了好幾間科技大廠卻都沒結果,只能繼續苦苦等候機會。但相比在英國「連面試機會都趨近渺茫」的處境,回國找工作的投資報酬率顯然高出一截。截至截稿前,我才求職一個月,就已陸續接到邀約,到幾家公司與內部主管進行面談。

日前媒體也報導,許多外國人看準了台灣臨危不亂的優勢,愈來愈多的人欲申請「就業金卡」,渴望取得居留權,在相對安定的環境中工作。乍聽之下是個正面的消息,但如此一來,是否會擠壓到國人前進特定產業的機會,答案或許值得我們思考。

身在「後疫情時代」,任何變動都不足為奇,未來台灣的疫情將如何演變?又會造成的哪些經濟變化?是否能繼續被視為國際間的「避難所」?這些都仍是未知數。

而我會待業多久,能否找到與熱情相符的工作,也只有「時間」能給我答覆。在親身體驗過英國的動盪後,這點「等待」已不是難事,至少前方的路相對清晰、障礙相對稀少。

在這不安的情勢裡,世界的各個角落都還有許多人,正在努力為巨變帶來的失落,重新調整步伐,在「新常態」中找尋「新的路徑」,擬定替代的職涯規劃。而我從地球的另一端平安返家,尤其領略時局的艱辛,因此由衷慶幸自己生在台灣;縱使這條求職的路,我還沒走完,但至少在這裡,我不再感到原地踏步,反而看見腳下踏過的軌跡,或清晰、或模糊,都是前進的記號。

--

--

Yu-Chen Li (Sarah)

Journalist in Taiwan. Writing opinion and story pieces on Medium. Follow me on Instagram: @sarahli_journo